正義。此卷或有本次平津侯後、第五十二。今第五十者、先生舊本如此、劉伯莊音亦然。若先諸傳而次四夷、則司馬、汲鄭不合在後也。
匈奴、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、曰淳維。一唐虞以上有山戎、二獫狁、葷粥、三居于北蠻、隨畜牧而轉移。其畜之所多則馬、牛、羊、其奇畜則橐駝、四驢、驘、五駃騠、六騊駼、七驒騱。八逐水草遷徙、毌城郭常處耕田之業、然亦各有分地。九毋文書、孫守真按。毋、原瀚典本誤作「毌」。今本(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)不誤。以言語為約束。兒能騎羊、引弓射鳥鼠。少長一〇則射狐兔。用為食。士力能毌弓、一一孫守真按。毌=貫、字形結構換部首耳。盡為甲騎。其俗、寬則隨畜、因射獵禽獸為生業、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、其天性也。其長兵則弓矢、短兵則刀鋋。一二利則進、不利則退、不羞遁走。苟利所在、不知禮義。自君王以下、咸食畜肉、衣其皮革、被旃裘。壯者食肥美、老者食其餘。貴壯健、賤老弱。父死、妻其後母。兄弟死、皆取其妻妻之。其俗有名不諱、而無姓字。一三
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匈奴始祖名。」 索隱。張晏曰「淳維以殷時奔北邊」。又樂產括地譜云「夏桀無道、湯放之鳴條、三年而死。其子獯粥妻桀之衆妾、避居北野、隨畜移徙、中國謂之匈奴」。其言夏后苗裔、或當然也。故應劭風俗通云「殷時曰獯粥、改曰匈奴」。又服虔云「堯時曰葷粥、周曰獫狁、秦曰匈奴」。韋昭云「漢曰匈奴、葷粥其別名」。則淳維是其始祖、蓋與獯粥是一也。
二正義。左傳莊三十年「齊人伐山戎」、杜預云「山戎、北戎、無終三名也」。括地志云「幽州漁陽縣、本北戎無終子國」。
三集解。晉灼云。「堯時曰葷粥、周曰獫狁、秦曰匈奴。」
四索隱。橐他。韋昭曰。「背肉似橐、故云橐也。」包愷音託。他、或作「駝」。 正義。畜、許又反。
五索隱。案。古今注云「驢牡馬牝、生驘」。 正義。驘音力戈反。
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北狄駿馬。」 索隱。說文云「駃騠、馬父驘子也」。廣異志音決蹄也。發蒙記「刳其母腹而生」。列女傳云「生七日超其母」。
七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似馬而靑。」 索隱。按。郭璞注爾雅云「騊駼馬、靑色、音淘塗」。又字林云野馬。山海經云「北海有獸、其狀如馬、其名騊駼」也。
八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音顛。巨虛之屬。」 索隱。驒奚。韋昭驒音顛。說文「野馬屬」。徐廣云「巨虛之類」。一云靑驪白鱗、文如鼉魚。鄒誕生本「奚」字作「騱」。
九索隱。上音扶糞反。
一〇索隱。上音式紹反、下音陟兩反。少長謂年稍長。
一一索隱。上音彎、如字亦通也。
一二集解。韋昭曰。「鋋形似矛、鐵柄。音時年反。」 索隱。音蟬。埤蒼云「鋋、小矛鐵矜」。古今字詁云「灿、通作『矜』」。
一三集解。漢書曰。。「單于姓攣鞮氏。」 索隱。攣音六緣反。鞮音丁啼反。
夏道衰、而公劉失其稷官、一變于西戎、邑于豳。其後三百有餘歲、戎狄攻大王亶父、二亶父亡走岐下、而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、作周。三其後百有餘歲、周西伯昌伐畎夷氏。四後十有餘年、武王伐紂而營雒邑、復居于酆鄗、放逐戎夷涇、洛之北五、以時入貢、命曰「荒服」。其後二百有餘年、周道衰、六而穆王伐犬戎、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。自是之後、荒服不至。於是周遂作甫刑之辟。穆王之後二百有餘年、周幽王用寵姬褒姒之故、與申侯有卻。七孫守真按。卻=郤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。郤=隙、字形結構換聲符。申侯怒而與犬戎共攻殺周幽王于驪山之下、八遂取周之焦穫、九而居于涇渭之閒、侵暴中國。秦襄公救周、於是周平王去酆鄗而東徙雒邑。當是之時、秦襄公伐戎至岐、始列為諸侯。一〇是後六十有五年、而山戎一一越燕而伐齊、齊釐公與戰于齊郊。其後四十四年、而山戎伐燕。燕告急于齊、齊桓公北伐山戎、山戎走。其後二十有餘年、而戎狄至洛邑、伐周襄王、襄王奔于鄭之氾邑。一二初、周襄王欲伐鄭、故娶戎狄女為后、與戎狄兵共伐鄭。已而黜狄后、狄后怨、而襄王後母曰惠后、有子子帶、欲立之、於是惠后與狄后、子帶為內應、開戎狄、戎狄以故得入、破逐周襄王、而立子帶為天子。於是戎狄或居于陸渾、一三東至於衞、侵盜暴虐中國。中國疾之、故詩人歌之曰「戎狄是應」、「薄伐獫狁、至於大原」、一四「出輿彭彭、城彼朔方」。一五周襄王旣居外四年、乃使使告急于晉。晉文公初立、欲修霸業、乃興師伐逐戎翟、誅子帶、迎內周襄王、居于雒邑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后稷之曾孫。」 正義。周本紀云「不窋失其官」。此云公劉、未詳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公劉九世孫。」
三索隱。按。謂始作周國也。
四索隱。韋昭云。「春秋以為犬戎。」按。畎音犬。大顏云「卽昆夷也」。山海經云「黃帝生苗龍、苗龍生融吾、融吾生弄明、弄明生白犬。白犬有二牡、是為犬戎」。說文云「赤狄本犬種、字從犬」。又山海經云「有人面獸身、名曰犬夷」。賈逵云「犬夷、戎之別種也」。
五索隱。晉灼曰。「洛水在馮翊懷德縣、東南入渭。」又案。水經云出上郡雕陰泰昌山、過華陰入渭、卽漆沮水也。
六索隱。案。周紀云「懿王時、王室衰。詩人作怨刺之詩」、不能復雅也。
七正義。故申城在鄧州南陽縣北三十里、周宣王舅所封。
八集解。韋昭曰。「戎後來居此山、故號曰驪戎。」
九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焦穫亦名刳口、亦曰刳中、在雍州涇陽縣城北十數里。周有焦穫也。」
一〇正義。今岐州。高誘云「秦襄公救周有功、受周故地酆鄗、列為諸侯」也。
一一索隱。服虔云。「山戎蓋今鮮卑。」按。胡廣云「鮮卑、東胡別種」。又應奉云「秦築長城、徒役之士亡出塞外、依鮮卑山、因以為號」。
一二索隱。蘇林氾音凡。今潁川襄城是。按。春秋地名云「氾邑、襄王所居、故云襄城」也。
一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為『陸邑』。」 索隱。春秋左氏「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」。杜預以為「允姓之戎居陸渾、在秦晉之閒、二國誘而徙之伊川、遂從戎號、今陸渾縣」是也。
一四集解。毛詩傳曰。「言逐出之而已。」
一五集解。毛詩傳曰。「彭彭、四馬貌。朔方、北方。」 正義。獫狁旣去、北方安靜、乃築城守之。
當是之時、秦晉為彊國。晉文公攘戎翟、居于河西圁、洛之閒、一號曰赤翟、二白翟。三秦穆公得由余、西戎八國服於秦、故自隴以西有綿諸、四緄戎、五翟、䝠之戎、六岐、梁山、涇、漆之北有義渠、七大荔、八烏氏、九朐衍之戎。一〇而晉北有林胡、一一樓煩之戎、一二燕北有東胡、山戎。一三各分散居谿谷、自有君長、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、然莫能相一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圁在西河、音銀。洛在上郡、馮翊閒。」 索隱。西河圁、洛。晉灼音嚚。三蒼作「圜」。地理志云圜水出上郡白土縣西、東流入河。韋昭云「圜當為『圁』。」續郡國志及太康地志並作「圁」字也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白土故城在鹽州白池東北三百九十里。」又云。「近延州、綏州、銀州、本春秋時白狄所居、七國屬魏、後入秦、秦置三十六郡。」洛、漆沮也。
二索隱。案。左氏傳云「晉師滅赤狄潞氏」。杜氏以「潞、赤狄之別種也、今上黨潞縣」。又春秋地名云「今曰赤涉胡」。
三索隱。左氏「晉師敗狄于箕、郤缺獲白狄子」。杜氏以為「白狄之別種、故西河郡有白部胡」。又國語云「桓公西征、攘白狄之地、遂至于西河」也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潞州本赤狄地。延、銀、綏三州白翟地。」按。文言「圁、潞之閒號赤狄」、未詳。
四索隱。地理志天水有緜諸道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綿諸城、秦州秦嶺縣北五十六里。漢綿諸道、屬天水郡。」
五正義。上音昆。字當作「混」。顏師古云。「混夷也。」韋昭云。「春秋以為犬戎。」
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天水。䝠音丸。」孫守真按。䝠、原瀚典作「𧃍」、豈其造字碼與今系統字內碼重疊耶。若然、則若此者全部取代即可以。 索隱。地理志天水䝠道。應劭以「䝠戎邑。音桓」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䝠道故城在渭州襄武縣東南三十七里。古之䝠戎邑。漢䝠道、屬天水郡。」
七索隱。韋昭云。「義渠本西戎國、有王、秦滅之。今在北地郡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寧州、慶州、西戎、卽劉拘邑城、時為義渠戎國、秦為北地郡也。」
八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後更名臨晉、在馮翊。」 索隱。按。秦本紀厲共公伐大荔、取其王城、後更名臨晉。故地理志云臨晉故大荔國也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同州馮翊縣及朝邑縣、本漢臨晉縣地、古大荔戎國。今朝邑縣東三十步故王城、卽大荔王城。」荔、力計反。
九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安定。」 正義。氏音支。括地志云。「烏氏故城在涇州安定縣東三十里。周之故地、後入戎、秦惠王取之、置烏氏縣也。」
一〇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北地。朐音詡。」 索隱。案。地理志朐衍、縣名、在北地。徐廣音詡。鄭氏音吁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鹽州、古戎狄居之、卽朐衍戎之地、秦北地郡也。」
一一索隱。如淳云。「林胡卽儋林、為李牧所滅也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朔州、春秋時北地也。如淳云卽澹林也、為李牧滅。」
一二索隱。地理志樓煩、縣名、屬鴈門。應劭云「故樓煩胡地」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嵐州、樓煩胡地也。風俗通云故樓煩胡地也。」
一三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烏丸、或云鮮卑。」 索隱。服虔云。「東胡、烏丸之先、後為鮮卑。在匈奴東、故曰東胡。」案。續漢書曰「漢初、匈奴冒頓滅其國、餘類保烏桓山、以為號。俗隨水草、居無常處。以父之名字為姓。父子男女悉髡頭為輕便也」。
自是之後百有餘年、晉悼公使魏絳和戎翟、戎翟朝晉。後百有餘年、趙襄子踰句注一而破幷代以臨胡貉。二其後旣與韓魏共滅智伯、分晉地而有之、則趙有代、句注之北、魏有河西、上郡、以與戎界邊。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、而秦稍蠶食、至於惠王、遂拔義渠二十五城。惠王擊魏、魏盡入西河及上郡于秦。秦昭王時、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三亂、有二子。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、遂起兵伐殘義渠。於是秦有隴西、北地、上郡、築長城以拒胡。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、習騎射、北破林胡、樓煩。築長城、四自代並五陰山六下、至高闕為塞。七而置雲中、鴈門、代郡。其後燕有賢將秦開、為質於胡、胡甚信之。歸而襲破走東胡、東胡卻千餘里。與荆軻刺秦王秦舞陽者、開之孫也。燕亦築長城、自造陽八至襄平。九置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郡以拒胡。當是之時、冠帶戰國七、而三國邊於匈奴。一〇其後趙將李牧時、匈奴不敢入趙邊。後秦滅六國、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衆北擊胡、悉收河南地。因河為塞、一一築四十四縣城臨河、徙適一二戍以充之。而通直道、一三自九原至雲陽、一四因邊山險塹谿谷可繕者治之、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。一五又度河據陽山北假中。一六
一集解。音鉤、山名、在鴈門。 索隱。服虔云。「句音拘。」韋昭云。「山名、在陰館。」
二索隱。案。貉卽濊也。音亡格反。
三集解。昭王母也。 索隱。服虔云「昭王之母」也。
四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趙武靈王長城在朔州善陽縣北。案水經云白道長城北山上有長垣、若穨毀焉、沿谿亙嶺、東西無極、蓋趙武靈王所築也。」
五集解。音傍、白浪反。
六索隱。徐廣云。「五原西安陽縣北有陰山。陰山在河南、陽山〔在河〕北。並音傍、白浪反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陰山在朔州北塞外突厥界。」
七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朔方。」 正義。地理志云朔方臨戎縣北有連山、險於長城、其山中斷、兩峰俱峻、土俗名為高闕也。
八集解。韋昭曰。「地名、在上谷。」 正義。按。上谷郡今媯州。
九索隱。韋昭云。「今遼東所理也。」
一〇索隱。案。三國、燕、趙、秦也。
一一索隱。案。太康地記「秦塞自五原北九百里、謂之造陽。東行終利賁山南、漢陽西也」。漢、一作「漁」。
一二集解。音丁革反。 索隱。丁革反。
一三索隱。蘇林云。「去長安八千里、正南北相直道也。」
一四索隱。韋昭云。「九原、縣名、屬五原也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勝州連谷縣、本秦九原郡、漢武帝更名五原。雲陽雍縣、秦之林光宮、卽漢之甘泉宮在焉。」又云。「秦故道在慶州華池縣西四十五里子午山上。自九原至雲陽、千八百里。」
一五索隱。韋昭云。「臨洮、隴西縣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秦隴西郡臨洮縣、卽今岷州城。本秦長城首、起岷州西十二里、延袤萬餘里、東入遼水。」
一六集解。北假、北方田官。主以田假與貧人、故云北假。 索隱。應劭云。「北假在北地陽山北。」韋昭云。「北假、地名。」又按。漢書·元紀云「北假、田官」。蘇林以為北方田官也。主以田假與貧人、故曰北假也。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漢五原郡河目縣故城在北假中。北假、地名也、在河北、今屬勝州銀城縣。漢書王莽傳云『五原北假、膏壤殖穀』也。」
當是之時、東胡彊而月氏盛。一匈奴單于二曰頭曼三、頭曼不勝秦、北徙。十餘年而蒙恬死、諸侯畔秦、中國擾亂、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、於是匈奴得寬、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。
一正義。氏音支。括地志云。「涼、甘、肅、延、沙等州地、本月氏國。」
二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單于者、廣大之貌、言其象天單于然。」 索隱。案。漢書「單于姓攣鞮氏、其國稱之曰『㙈黎孤塗單于』。而匈奴謂天為『㙈黎』、謂子為『孤塗』、單于者、廣大之貌也。言其象天、故曰㙈黎孤塗單于」。又玄晏春秋云「士安讀漢書、不詳此言、有胡奴在側、言之曰。『此胡所謂天子。』與古書所說符會也」。
三集解。韋昭曰。「音瞞。」 索隱。音莫官反。韋昭音瞞。
單于有太子名冒頓。一後有所愛閼氏、二生少子、而單于欲廢冒頓而立少子、乃使冒頓質於月氏。冒頓旣質於月氏、而頭曼急擊月氏。月氏欲殺冒頓、冒頓盜其善馬、騎之亡歸。頭曼以為壯、令將萬騎。冒頓乃作為鳴鏑、三習勒其騎射、令曰。「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、斬之。」行獵鳥獸、有不射鳴鏑所射者、輒斬之。已而冒頓以鳴鏑自射其善馬、左右或不敢射者、冒頓立斬不射善馬者。居頃之、復以鳴鏑自射其愛妻、左右或頗恐、不敢射、冒頓又復斬之。居頃之、冒頓出獵、以鳴鏑射單于善馬、左右皆射之。於是冒頓知其左右皆可用。從其父單于頭曼獵、以鳴鏑射頭曼、其左右亦皆隨鳴鏑而射殺單于頭曼、遂盡誅其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。冒頓自立為單于。
一索隱。冒音墨、又如字。
二索隱。舊音於連、於曷反二音。匈奴皇后號也。習鑿齒與燕王書曰。「山下有紅藍、足下先知不。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緋黃、挼取其上英鮮者作煙肢、婦人將用為顏色。吾少時再三過見煙肢、今日始視紅藍、後當為足下致其種。匈奴名妻作『閼支』、言其可愛如煙肢也。閼音煙。想足下先亦不作此讀漢書也。」
三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鏑、箭也、如今鳴箭也。」韋昭曰。「矢鏑飛則鳴。」 索隱。應劭云「髐箭也。」韋昭云。「矢鏑飛則鳴。」
冒頓旣立、一是時東胡彊盛、聞冒頓殺父自立、乃使使謂冒頓、欲得頭曼時有千里馬。冒頓問羣臣、羣臣皆曰。「千里馬、匈奴寶馬也、勿與。」冒頓曰。「柰何與人鄰國而愛一馬乎。」遂與之千里馬。居頃之、東胡以為冒頓畏之、乃使使謂冒頓、欲得單于一閼氏。冒頓復問左右、左右皆怒曰。「東胡無道、乃求閼氏。請擊之。」冒頓曰。「柰何與人鄰國愛一女子乎。」遂取所愛閼氏予東胡。東胡王愈益驕、西侵。與匈奴閒、中有棄地、莫居、千餘里、各居其邊為甌脫。二東胡使使謂冒頓曰。「匈奴所與我界甌脫外棄地、匈奴非能至也、吾欲有之。」冒頓問羣臣、羣臣或曰。「此棄地、予之亦可、勿予亦可。」於是冒頓大怒曰。「地者、國之本也、柰何予之。」諸言予之者、皆斬之。冒頓上馬、令國中有後者斬、遂東襲擊東胡。東胡初輕冒頓、不為備。及冒頓以兵至、擊、大破滅東胡王、而虜其民人及畜產。旣歸、西擊走月氏、南幷樓煩、白羊河南王。三(侵燕代)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、與漢關故河南塞、至朝𧤤、膚施、四遂侵燕、代。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、中國罷於兵革、以故冒頓得自彊、控弦之士三十餘萬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秦二世元年壬辰歲立。」
二集解。韋昭曰。「界上屯守處。」 索隱。服虔云「作土室以伺漢人」。又纂文曰「甌脫、土穴也」。又云是地名、故下云「生得甌脫王」。韋昭云「界上屯守處也」。甌音一侯反。脫音徒活反。 正義。按。境上斥候之室為甌脫也。
三索隱。如淳云。「白羊王居河南。」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上郡。」 正義。漢朝𧤤故城在原州百泉縣西七十里、屬安定郡。膚施、縣、〔因〕秦(因)不改、今延州膚施縣是。
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、時大時小、別散分離、尚矣、其世傳不可得而次云。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、盡服從北夷、而南與中國為敵國、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云。
置左右賢王、左右谷蠡王、一左右大將、左右大都尉、左右大當戶、左右骨都侯。二匈奴謂賢曰「屠耆」、三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。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、大者萬騎、小者數千、凡二十四長、立號曰「萬騎」。諸大臣皆世官。呼衍氏、蘭氏、四其後有須卜氏、五此三姓其貴種也。諸左方王將居東方、直上谷六以往者、東接穢貉、朝鮮。右方王將居西方、直上郡七以西、接月氏、氐、羌。八而單于之庭直代、雲中。九各有分地、逐水草移徙。而左右賢王、左右谷蠡王最為大(國)、左右骨都侯輔政。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、百長、什長、一〇裨小王、相、封一一都尉、當戶、且渠之屬。一二
一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谷音鹿。蠡音離。」 索隱。服虔音鹿離。蠡、又音黎。
二集解。骨都、異姓大臣。 索隱。按。後漢書云「骨都侯、異姓大臣」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屠、一作『諸』。」
四正義。顏師古云。「呼衍、卽今鮮卑姓呼延者也。蘭姓今亦有之。」
五集解。呼衍氏、須卜氏常與單于婚姻。須卜氏主獄訟。 索隱。按。後漢書云「呼衍氏、須卜氏常與單于婚姻。須卜氏主獄訟」也。 正義。後漢書云。「呼衍氏、須卜氏常與單于婚姻。」
六索隱。案。姚氏云「古字例以『直』為『值』。值者、當也」。 正義。上谷郡、今媯州也。言匈奴東方南出、直當媯州也。
七正義。上郡故城在涇州上縣東南五十里。言匈奴西方南直當綏州也。
八索隱。西接氐、羌、案。風俗通云「二氐、本西南夷種。地理志武都有白馬氐」。又魚豢魏略云「漢置武都郡、排其種人、分竄山谷或號靑氐、或號白氐」。纂文云「氐亦羊稱」。說文云「羌、西方牧羊人」。續漢書云「羌、三苗姜姓之別、舜徙于三危、今河關之西南羌是也」。
九索隱。案。謂匈奴所都處為「庭」。樂產云「單于無城郭、不知何以國之。穹廬前地若庭、故云庭」。 正義。代郡城、北狄代國、秦漢代縣城也、在蔚州羌胡縣北百五十里。雲中故城、趙雲中城、秦雲中郡、在勝州榆林縣東北四十里。言匈奴之南直當代、雲中也。
一〇索隱。案。續漢書(郡國)〔百官〕志云「里有魁、人有什伍。里魁主一里百家、什主十家、伍長五家、以相檢察」。故賈誼過秦論以為「俛起什百之中」是也。
一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將』。」
一二正義。且、子餘反。顏師古云。「今之沮渠姓、蓋本因此官。」
歲正月、諸長小會單于庭、祠。五月、大會蘢城、一祭其先、天地、鬼神。秋、馬肥、大會蹛林、二課校人畜三計。其法、拔刃尺者死、坐盜者沒入其家。有罪小者軋、四大者死。獄久者不過十日、一國之囚不過數人。而單于朝出營、拜日之始生、夕拜月。其坐、長左而北鄕。五日上戊己。其送死、有棺槨金銀衣裘、而無封樹喪服。六近幸臣妾從死者、多至數千百人。七舉事而候星月、月盛壯則攻戰、月虧則退兵。其攻戰、斬首虜賜一卮酒、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、得人以為奴婢。故其戰、人人自為趣利、善為誘兵以冒敵。故其見敵則逐利、如鳥之集。其困敗、則瓦解雲散矣。戰而扶輿死者、盡得死者家財。
一索隱。漢書作「龍城」、亦作「蘢」字。崔浩云「西方胡皆事龍神、故名大會處為龍城」。後漢書云「匈奴俗、歲有三龍祠、祭天神」。
二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匈奴秋社八月中皆會祭處。蹛音帶。」 索隱。服虔云。「音帶。匈奴秋社八月中皆會祭處。」鄭氏云。「地名也。」晉灼云「李陵與蘇武書云『相競趨蹛林』」、則服虔說是也。又韋昭音多藍反。姚氏案。李牧傳「大破匈奴、滅襜襤」、此字與韋昭音頗同、然林襤聲相近、或以「林」為「襤」也。 正義。顏師古云。「蹛者、遶林木而祭也。鮮卑之俗、自古相傳、秋祭無林木者、尚豎柳枝、衆騎馳遶三周乃止、此其遺法也。」
三正義。許又反。
四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刃刻其面。」 索隱。服虔云。「刀割面也、音烏八反。」鄧展云。「歷也。」如淳云。「撾、抶也。」三蒼云。「軋、輾也。」說文云。「輾、轢也。」 正義。顏師古云。「軋者謂輾轢其骨節、若今之厭踝者也。」
五正義。其座北向、長者在左、以左為尊也。
六集解。張華曰。「匈奴名冢曰逗落。」
七正義。漢書作「數十百人」。顏師古云。「或數十人、或百人。」
後北服渾庾、屈射、一丁零、二鬲昆、薪犁之國。三於是匈奴貴人大臣皆服、以冒頓單于為賢。
一索隱。國名。射音亦、又音石。
二索隱。按。魏略云「丁零在康居北、去匈奴庭接習水七千里」。又云「匈奴北有渾窳國」。
三正義。已上五國在匈奴北。
是時漢初定中國、徙韓王信於代、都馬邑。匈奴大攻圍馬邑、韓王信降匈奴。匈奴得信、因引兵南踰句注、攻太原、至晉陽下。高帝自將兵往擊之。會冬大寒雨雪、卒之墮指者十二三、於是冒頓詳敗走、誘漢兵。漢兵逐擊冒頓、冒頓匿其精兵、見其羸弱、於是漢悉兵、多步兵、三十二萬、北逐之。高帝先至平城、一步兵未盡到、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、二七日、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。匈奴騎、其西方盡白馬、東方盡靑駹馬、三北方盡烏驪馬四、南方盡騂馬。五高帝乃使使閒厚遺閼氏、閼氏乃謂冒頓曰。「兩主不相困。今得漢地、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。且漢王亦有神、單于察之。」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、趙利期、而黃、利兵又不來、疑其與漢有謀、亦取閼氏之言、乃解圍之一角。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六矢外鄕、從解角直出、竟與大軍合、而冒頓遂引兵而去。漢亦引兵而罷、使劉敬結和親之約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鴈門。」
二正義。白登臺在白登山上、朔州定襄縣東三十里。定襄縣、漢平城縣也。
三索隱。駹音武江反。案。靑駹馬、色靑。 正義。鄭玄云。「駹、不純也。」說文云。「駹、面顙皆白。」爾雅云黑馬面白也。
四索隱。說文云。「驪、黑色。」
五索隱。案。詩傳云「赤黃曰騂」。
六索隱。音附。
是後韓王信為匈奴將、及趙利、王黃等數倍約、侵盜代、雲中。居無幾何、陳豨反、又與韓信合謀擊代。漢使樊噲往擊之、復拔代、鴈門、雲中郡縣、不出塞。是時匈奴以漢將衆往降、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。於是漢患之、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、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、約為昆弟以和親、冒頓乃少止。後燕王盧綰反、率其黨數千人降匈奴、往來苦上谷以東。
高祖崩、孝惠、呂太后時、漢初定、故匈奴以驕。冒頓乃為書遺高后、妄言。高后欲擊之、一諸將曰。「以高帝賢武、然尚困於平城。」於是高后乃止、二復與匈奴和親。
一索隱。案。漢書云「高后時、冒頓寖驕、乃使使遺高后書曰。『孤僨之君、生於沮澤之中、長於平野牛馬之域、數至邊境、願遊中國。陛下獨立、孤僨獨居、兩主不樂、無以自娛、願以所有、易其所無。』。高后怒、欲擊之」。
二索隱。案漢書、季布諫、高后乃止。
至孝文帝初立、復修和親之事。其三年五月、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、侵盜上郡葆塞蠻夷、殺略人民。於是孝文帝詔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、詣高奴、一擊右賢王。右賢王走出塞。文帝幸太原。是時濟北王反、文帝歸、罷丞相擊胡之兵。
一正義。延州城本漢高奴縣舊都。
其明年、單于遺漢書曰。「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。前時皇帝言和親事、稱書意、合歡。漢邊吏侵侮右賢王、右賢王不請、聽後義盧侯難氏一等計、與漢吏相距、絕二主之約、離兄弟之親。皇帝讓書再至、發使以書報、不來、漢使不至、漢以其故不和、鄰國不附。今以小吏之敗約故、罰右賢王、使之西求月氏擊之。以天之福、吏卒良、馬彊力、以夷滅月氏、盡斬殺降下之。定樓蘭、二烏孫、呼揭三及其旁二十六國、皆以為匈奴。四諸引弓之民、幷為一家。北州已定、願寢兵休士卒養馬、除前事、復故約、以安邊民、以應始古、使少者得成其長、老者安其處、世世平樂。未得皇帝之志也、故使郎中係雩淺奉書五請、獻橐他一匹、騎馬二匹、駕二駟。六皇帝卽不欲匈奴近塞、則且詔吏民遠舍。使者至、卽遣之。」以六月中來至薪望之地。七書至、漢議擊與和親孰便。公卿皆曰。「單于新破月氏、乘勝、不可擊。且得匈奴地、澤鹵八、非可居也。和親甚便。」漢許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音支。」 索隱。匈奴將名也。氏音支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云『樓湟』。」 正義。漢書云鄯善國名樓蘭、去長安一千六百里也。
三集解。音桀。 索隱。音傑、又音丘列反。 正義。揭音桀、又其例反。二國皆在瓜州西北。烏孫、戰國時居瓜州。
四索隱。案。謂皆入匈奴一國。
五集解。雩音火胡反。 索隱。係、胡計反。雩、火胡反。
六正義。顏師古云。「駕、可駕車也。二駟、八匹馬也。」
七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塞下地名。」 索隱。望薪之地。服虔云。「漢界上塞下地名、今匈奴使至於此也。」
八正義。上音舄。
孝文皇帝前六年、漢遺匈奴書曰。「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。使郎中係雩淺遺朕書曰。『右賢王不請、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、絕二主之約、離兄弟之親、漢以故不和、鄰國不附。今以小吏敗約、故罰右賢王使西擊月氏、盡定之。願寢兵休士卒養馬、除前事、復故約、以安邊民、使少者得成其長、老者安其處、世世平樂。』朕甚嘉之、此古聖主之意也。漢與匈奴約為兄弟、所以遺單于甚厚。倍約離兄弟之親者、常在匈奴。然右賢王事已在赦前、單于勿深誅。單于若稱書意、明告諸吏、使無負約、有信、敬如單于書。使者言單于自將伐國有功、甚苦兵事。服繡袷綺衣、一繡袷長襦、二錦袷袍各一、比余一、三黃金飾具帶一、四黃金胥紕一、五繡十匹、錦三十匹、赤綈、六綠繒各四十匹、使中大夫意、謁者令肩遺單于。」
一索隱。案。小顏云「服者、天子所服也。以繡為表、綺為裏」。以賜冒頓。字林云「袷衣無絮也。音公洽反」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本無『袷』字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或作『疏比』也。」 索隱。案。漢書作「比疏一」。比音鼻。小顏云「辮髮之飾也、以金為之」。廣雅云「比、櫛也」。蒼頡篇云「靡者為比、斋者為梳」。按蘇林說、今亦謂之「梳比」、或亦帶飾者也。
四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要中大帶。」 索隱。按。謂要中大帶。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或作『犀毗』、而無『一』字。」 索隱。漢書見作「犀毗」、或無下「一」字。此作「胥」者、犀聲相近、或誤。張晏云「鮮卑郭落帶、瑞獸名也、東胡好服之」。按。戰國策云「趙武靈王賜周紹具帶黃金師比」。延篤云「胡革帶鉤也」。則此帶鉤亦名「師比」、則「胥」「犀」與「師」並相近、而說各異耳。班固與竇憲牋云「賜犀比金頭帶」是也。
六正義。音啼。 索隱。案。說文云「綈、厚繒也」。
後頃之、冒頓死、子稽粥立、一號曰老上單于。
一索隱。稽音雞。粥音育。
老上稽粥單于初立、一孝文皇帝復遣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、使宦者燕人中行說二傅公主。說不欲行、漢彊使之。說曰。「必我行也、為漢患者。」中行說旣至、因降單于、單于甚親幸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云『稽粥第二單于』、自後皆以弟別之。」
二正義。行音胡郎反。中行、姓。說、名也。
初、匈奴好漢繒絮食物、中行說曰。「匈奴人衆不能當漢之一郡、然所以彊者、以衣食異、無仰於漢也。今單于變俗好漢物、漢物不過什二、則匈奴盡歸於漢矣。一其得漢繒絮、以馳草棘中、衣袴皆裂敝、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。得漢食物皆去之、以示不如湩酪二之便美也。」於是說敎單于左右疏記、以計課其人衆畜物。三
一集解。韋昭曰。「言漢物什中之二入匈奴、匈奴則動心歸漢矣。」
二集解。湩、乳汁也。音都奉反。 索隱。重駱。音潼酪二音。按。三蒼云「潼、乳汁也」。字林云「竹用反」。穆天子傳云「牛馬之湩、臣菟人所具」。
三正義。上許又反。
漢遺單于書、牘以尺一寸、辭曰「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」、所遺物及言語云云。中行說令單于遺漢書以尺二寸牘、及印封皆令廣大長、倨傲其辭曰「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」、所以遺物言語亦云云。
漢使或言曰。「匈奴俗賤老。」中行說窮漢使曰。「而漢俗屯戍從軍當發者、其老親豈有不自脫溫厚肥美以齎送飲食行戍乎。」漢使曰。「然。」中行說曰。「匈奴明以戰攻為事、其老弱不能鬭、故以其肥美飲食壯健者、蓋以自為守衞、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、何以言匈奴輕老也。」漢使曰。「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。一父死、妻其後母。兄弟死、盡取其妻妻之。無冠帶之飾、闕庭之禮。」中行說曰。「匈奴之俗、人食畜肉、飲其汁、衣其皮。畜食草飲水、隨時轉移。故其急則人習騎射、寬則人樂無事、其約束輕、易行也。君臣簡易、一國之政猶一身也。父子兄弟死、取其妻妻之、惡種姓之失也。故匈奴雖亂、必立宗種。今中國雖詳二不取其父兄之妻、親屬益疏則相殺、至乃易姓、皆從此類。且禮義之敝、上下交怨望、而室屋之極、生力必屈。三夫力耕桑以求衣食、築城郭以自備、故其民急則不習戰功、緩則罷於作業。嗟土室之人、顧無多辭、令喋喋四而佔佔、五冠固何當。」六
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穹廬、旃帳。」
二索隱。漢書作「陽」、此亦音羊。
三索隱。以言棟宇室屋之作、人盡極以營其生、至於氣力屈竭也。屈音其勿反。
四集解。音諜、利口也。
五集解。音昌占反、衣裳貌。
六集解。言雖復著冠、固何當所益。 索隱。鄧展曰。「喋音牒。佔、囁耳語。」服虔曰。「口舌喋喋。」如淳曰。「言汝漢人多居室中、固自宜著冠、且不足貴也。」小顏云。「喋喋、利口也。佔佔、衣裳貌。喋音昌涉反、佔音占。言當思念、無為喋喋佔佔耳。雖自謂著冠、何所當益也。」
自是之後、漢使欲辯論者、中行說輒曰。「漢使無多言、顧漢所輸匈奴繒絮米糱、令其量中、必善美而己矣、何以為言乎。且所給備善則已。不備、苦惡、一則候秋孰、以騎馳蹂而稼穡耳。」二日夜敎單于候利害處。
一集解。韋昭曰。「苦、斋也。音若『靡盬』之『盬』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蹂音而九反。」
漢孝文皇帝十四年、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𧤤、蕭關、殺北地都尉卬、一虜人民畜產甚多、遂至彭陽。二使奇兵入燒回中宮、三候騎四至雍甘泉。五於是文帝以中尉周舍、郎中令張武為將軍、發車千乘、騎十萬、軍長安旁以備胡寇。而拜昌侯盧卿六為上郡將軍、甯侯魏遫為北地將軍、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、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、成侯董赤七為前將軍、大發車騎往擊胡。八單于留塞內月餘乃去、漢逐出塞卽還、不能有所殺。匈奴日已驕、歲入邊、殺略人民畜產甚多、雲中、遼東最甚、至代郡萬餘人。漢患之、乃使使遺匈奴書。單于亦使當戶報謝、復言和親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姓孫。其子單、封為鉼侯。白丁反。」 索隱。卬音五郎反。徐廣曰。「姓孫、其後子單封為瓶侯。音白丁反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安定。」 索隱。出彭陽。韋昭云。「安定縣。」 正義。「城」字誤也。括地志云。「彭城故城在涇州臨城縣東二十里。」案。彭城在媯州、與北地郡甚遠、明非彭城也。
三索隱。服虔云。「在北地、武帝作宮」。始皇本紀二十七年、「登雞頭山、過回中」。武帝元封四年、通回中道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秦回中宮在岐州雍縣西四十里、卽匈奴所燒者也。」
四索隱。崔浩云。「候、邏騎。」
五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雲陽也。秦之林光宮、漢之甘泉、在雍州雲陽西北八十里。秦始皇作甘泉宮、去長安三百里、望見長安。秦皇帝以來祭天圜丘處。」
六索隱。案。表「盧」作「玈」、古今字耳。
七正義。音赫。
八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內史欒布亦為將軍。」
孝文帝後二年、使使遺匈奴書曰。「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。使當戶且居一雕渠難、二郎中韓遼遺朕馬二匹、已至、敬受。先帝制。長城以北、引弓之國、受命單于。長城以內、冠帶之室、朕亦制之。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、父子無離、臣主相安、俱無暴逆。今聞渫惡民貪降其進取之利、倍義絕約、忘萬民之命、離兩主之驩、然其事已在前矣。書曰。『二國已和親、兩主驩說、寢兵休卒養馬、世世昌樂、闟然更始。』三朕甚嘉之。聖人者日新、改作更始、使老者得息、幼者得長、各保其首領而終其天年。朕與單于俱由此道、順天恤民、世世相傳、施之無窮、天下莫不咸便。漢與匈奴鄰國之敵、匈奴處北地、寒、殺氣早降、故詔吏遺單于秫糱金帛絲絮佗物歲有數。今天下大安、萬民熙熙、朕與單于為之父母。朕追念前事、薄物細故、謀臣計失、皆不足以離兄弟之驩。朕聞天不頗覆、地不偏載。朕與單于皆捐往細故、俱蹈大道、墮壞前惡、以圖長久、使兩國之民若一家子。元元萬民、下及魚鱉、上及飛鳥、跂行喙息四蠕動之類、五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。故來者不止、天之道也。俱去前事。朕釋逃虜民、單于無言章尼等。六朕聞古之帝王、約分明而無食言。單于留志、天下大安、和親之後、漢過不先。單于其察之。」
一索隱。漢書作「且渠」、匈奴官號。
二索隱。按。樂彥云「當戶、且渠各自一官。雕渠難為此官也」。 正義。雕渠難者、其姓名也。且、子余反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闟音㶿、安定意也。」
四索隱。案。跂音岐、又音企。言蟲豸之類、或企踵而行、或以喙而息、皆得其安也。
五索隱。案。三蒼云「蠕蠕、動貌、音軟」。淮南子云「昆蟲蠕動」。
六索隱。案。文帝云我今日並釋放彼國逃亡虜、遣之歸本國、汝單于無得更以言詞訴於章尼等、責其逃也。
單于旣約和親、於是制詔御史曰。「匈奴大單于遺朕書、言和親已定、亡人不足以益衆廣地、匈奴無入塞、漢無出塞、犯(令)〔今〕約者殺之、可以久親、後無咎、俱便。朕已許之。其布告天下、使明知之。」
後四歲、老上稽粥單于死、子軍臣立為單于。旣立、一孝文皇帝復與匈奴和親。而中行說復事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後元三年立。」
軍臣單于立四歲、一匈奴復絕和親、大入上郡、雲中各三萬騎、所殺略甚衆而去。於是漢使三將軍軍屯北地、代屯句注、趙屯飛狐口、緣邊亦各堅守以備胡寇。又置三將軍、軍長安西細柳、渭北棘門、霸上以備胡。胡騎入代句注邊、烽火通於甘泉、長安。數月、漢兵至邊、匈奴亦去遠塞、漢兵亦罷。後歲餘、孝文帝崩、孝景帝立、而趙王遂乃陰使人於匈奴。吳楚反、欲與趙合謀入邊。漢圍破趙、匈奴亦止。自是之後、孝景帝復與匈奴和親、通關市、給遺匈奴、遣公主、如故約。終孝景時、時小入盜邊、無大寇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孝文後元七年崩、而二年答單于書、其閒五年。而此云『後四年』、又『立四歲』、數不容爾也。孝文後六年冬、匈奴入上郡、雲中也。」
今帝卽位、明和親約束、厚遇、通關市、饒給之。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、往來長城下。
漢使馬邑下人聶翁壹一奸蘭二出物三與匈奴交四、詳為賣馬邑城以誘單于。單于信之、而貪馬邑財物、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。五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、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、護四將軍以伏單于。單于旣入漢塞、未至馬邑百餘里、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、怪之、乃攻亭。是時鴈門尉史六行徼、見寇、葆此亭、知漢兵謀、單于得、欲殺之、七尉史乃告單于漢兵所居。單于大驚曰。「吾固疑之。」乃引兵還。出曰。「吾得尉史、天也、天使若言。」以尉史為「天王」。漢兵約單于入馬邑而縱、單于不至、以故漢兵無所得。漢將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輜重、聞單于還、兵多、不敢出。漢以恢本造兵謀而不進、斬恢。八自是之後、匈奴絕和親、攻當路塞、九往往入盜於漢邊、不可勝數。然匈奴貪、尚樂關市、嗜漢財物、漢亦尚關市不絕以中之。一〇
一索隱。按。衞靑傳唯稱「聶壹」。顧氏云「壹、名也。老、故稱翁」、義或然也。
二集解。奸音干。干蘭、犯禁私出物也。
三索隱。上音干。干蘭謂犯禁私出物也。
四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私出塞與匈奴交市。」
五索隱。蘇林云在鴈門也。
六索隱。如淳云。「律、近塞郡皆置尉、百里一人、士史、尉史各二人也。」
七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云『乃下、具告單于』。」
八集解。韓長孺傳曰。「恢自殺。」
九索隱。蘇林云。「直當道之塞。」
一〇正義。如淳云。「得具以利中傷之。」
自馬邑軍後五年之秋、漢使四將軍各萬騎擊胡關市下。將軍衞靑出上谷、至蘢城、得胡首虜七百人。公孫賀出雲中、無所得。公孫敖出代郡、為胡所敗七千餘人。李廣出鴈門、為胡所敗、而匈奴生得廣、廣後得亡歸。漢囚敖、廣、敖、廣贖為庶人。其冬、匈奴數入盜邊、漁陽尤甚。漢使將軍韓安國屯漁陽備胡。其明年秋、匈奴二萬騎入漢、殺遼西太守、略二千餘人。胡又入敗漁陽太守軍千餘人、圍漢將軍安國、安國時千餘騎亦且盡、會燕救至、匈奴乃去。匈奴又入鴈門、殺略千餘人。於是漢使將軍衞靑將三萬騎出鴈門、李息出代郡、擊胡。得首虜數千人。其明年、衞靑復出雲中以西至隴西、擊胡之樓煩、白羊王於河南、得胡首虜數千、牛羊百餘萬。於是漢遂取河南地、築朔方、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、因河為固。漢亦弃上谷之什辟縣造陽地以予胡。一是歲、漢之元朔二年也。
一集解。什音斗。漢書音義曰。「言縣斗辟、(西)〔曲〕近胡。」 索隱。按。孟康云「縣斗辟、(西)〔曲〕近胡」也。什音斗。辟音僻。造陽卽斗辟縣中地。 正義。按。曲幽辟縣入匈奴界者造陽地弃與胡也。
其後冬、匈奴軍臣單于死。軍臣單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一自立為單于、攻破軍臣單于太子於單。二於單亡降漢、漢封於單為涉安侯、數月而死。
一索隱。伊稚斜。稚音持利反。斜音士嗟反、鄒誕生音直牙反。蓋稚斜、胡人語、近得其實。
二索隱。音丹。
伊稚斜單于旣立、其夏、匈奴數萬騎入殺代郡太守恭友、略千餘人。其秋、匈奴又入鴈門、殺略千餘人。其明年、匈奴又復復入代郡、定襄、一上郡、各三萬騎、殺略數千人。匈奴右賢王怨漢奪之河南地而築朔方、數為寇、盜邊、及入河南、侵擾朔方、殺略吏民其衆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定襄故城在朔州善陽縣北三百八十里。地理志定襄郡、高帝置也。」
其明年春、漢以衞靑為大將軍、將六將軍、十餘萬人、出朔方、高闕擊胡。右賢王以為漢兵不能至、飲酒醉、漢兵出塞六七百里、夜圍右賢王。右賢王大驚、脫身逃走、諸精騎往往隨後去。漢得右賢王衆男女萬五千人、裨小王十餘人。其秋、匈奴萬騎入殺代郡都尉朱英、略千餘人。
其明年春、漢復遣大將軍衞靑將六將軍、兵十餘萬騎、乃再出定襄數百里擊匈奴、得首虜前後凡萬九千餘級、而漢亦亡兩將軍、軍三千餘騎。一右將軍建得以身脫、二而前將軍翕侯趙信兵不利、降匈奴。趙信者、故胡小王、降漢、漢封為翕侯、以前將軍與右將軍幷軍分行、三獨遇單于兵、故盡沒。單于旣得翕侯、以為自次王、四用其姊妻之、與謀漢。信敎單于益北絕幕、五以誘罷漢兵、徼極而取之、六無近塞。單于從其計。其明年、胡騎萬人入上谷、殺數百人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合有三千耳。」
二正義。建、蘇武父也。
三正義。與大軍別行也。
四正義。自次者、尊重次於單于。
五集解。應劭曰。「幕、沙幕、匈奴之南界。」瓚曰。「沙土曰幕、直度曰絕。」
六索隱。按。徼、要也。謂要其疲極而取之。 正義。徼音古堯反。徼、要也。要漢兵疲極則取之、無近塞居止。
其明年春、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、過焉支山一千餘里、擊匈奴、得胡首虜(騎)萬八千餘級、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。二其夏、驃騎將軍復與合騎侯數萬騎出隴西、北地二千里、擊匈奴。過居延、三攻祁連山、四得胡首虜三萬餘人、裨小王以下七十餘人。是時匈奴亦來入代郡、鴈門、殺略數百人。漢使博望侯及李將軍廣出右北平、擊匈奴左賢王。左賢王圍李將軍、卒可四千人、且盡、殺虜亦過當。會博望侯軍救至、李將軍得脫。漢失亡數千人、合騎侯後驃騎將軍期、及與博望侯皆當死、贖為庶人。
一正義。焉音煙。括地志云。「焉支山一名刪丹山、在甘州刪丹縣東南五十里。西河故事云『匈奴失祁連、焉支二山、乃歌曰。「亡我祁連山、使我六畜不蕃息。失我焉支山、使我婦女無顏色。」其慜惜乃如此』。」
二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匈奴祭天處本在雲陽甘泉山下、秦奪其地、後徙之休屠王右地、故休屠有祭天金人、象祭天人也。」 索隱。韋昭云。「作金人以為祭天主。」崔浩云。「胡祭以金人為主、今浮圖金人是也。」又漢書音義稱「金人祭天、本在雲陽甘泉山下、秦奪其地、徙之於休屠王右地、故休屠有祭天金人、象祭天人也」。事恐不然。案。得休屠金人、後置之於甘泉也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徑路神祠在雍州、雲陽縣西北九十里甘泉山下、本匈奴祭天處、秦奪其地、後徙休屠右地。」按。金人卽今佛像、是其遺法、立以為祭天主也。
三索隱。韋昭曰。「張掖縣。」
四索隱。按。西河舊事云「山在張掖、酒泉二界上、東西二百餘里、南北百里、有松柏五木、美水草、冬溫夏涼、宜畜牧。匈奴失二山、乃歌云。『亡我祁連山、使我六畜不蕃息。失我燕支山、使我嫁婦無顏色』」。祁連一名天山、亦曰白山也。
其秋、單于怒渾邪王、休屠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、欲召誅之。渾邪王與休屠王恐、謀降漢、一漢使驃騎將軍往迎之。渾邪王殺休屠王、幷將其衆降漢。凡四萬餘人、號十萬。於是漢已得渾邪王、則隴西、北地、河西益少胡寇、徙關東貧民處所奪匈奴河南、新秦中二以實之、而減北地以西戍卒半。其明年、匈奴入右北平、定襄各數萬騎、殺略千餘人而去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元狩二年也。」
二索隱。如淳云「在長安以北、朔方以南」。漢書食貨志云「徙貧人充朔方以南新秦中」是也。 正義。服虔云。「地名、在北地、廣六七百里、長安北、朔方南。史記以為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北胡、得肥饒之地七百里、徙內郡人民皆往充實之、號曰新秦中也。」
其明年春、漢謀曰「翕侯信為單于計、居幕北、以為漢兵不能至」。乃粟馬發十萬騎、(負)私〔負〕從一馬凡十四萬匹、糧重不與焉。令大將軍靑、驃騎將軍去病中分軍、大將軍出定襄、驃騎將軍出代、咸約絕幕擊匈奴。單于聞之、遠其輜重、以精兵待於幕北。與漢大將軍接戰一日、會暮、大風起、漢兵縱左右翼圍單于。單于自度戰不能如漢兵、單于遂獨身與壯騎數百潰漢圍西北遁走。漢兵夜追不得。行斬捕匈奴首虜萬九千級、北至闐顏山趙信城二而還。
一正義。謂負擔衣糧、私募從者、凡十四萬匹。
二集解。如淳曰。「信前降匈奴、匈奴築城居之。」
單于之遁走、其兵往往與漢兵相亂而隨單于。單于久不與其大衆相得、其右谷蠡王以為單于死、乃自立為單于。眞單于復得其衆、而右谷蠡王乃去其單于號、復為右谷蠡王。
漢驃騎將軍之出代二千餘里、與左賢王接戰、漢兵得胡首虜凡七萬餘級、左賢王將皆遁走。驃騎封於狼居胥山、禪姑衍、臨翰海一而還。
一集解。如淳曰。「翰海、北海名。」 正義。按。翰海自一大海名、羣鳥解羽伏乳於此、因名也。
是後匈奴遠遁、而幕南無王庭。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、一往往通渠置田、官吏卒五六萬人、稍蠶食、地接匈奴以北。二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金城。」 索隱。徐廣云在金城。地理志云張掖令居縣。姚氏令音連。小顏云音零。
二正義。匈奴舊以幕為王庭。今遠徙幕北、更蠶食之、漢境連接匈奴舊地以北也。
初、漢兩將軍大出圍單于、所殺虜八九萬、而漢士卒物故一亦數萬、漢馬死者十餘萬。匈奴雖病、遠去、而漢亦馬少、無以復往。匈奴用趙信之計、遣使於漢、好辭請和親。天子下其議、或言和親、或言遂臣之。丞相長史任敞曰。「匈奴新破、困、宜可使為外臣、朝請於邊。」漢使任敞於單于。單于聞敞計、大怒、留之不遣。先是漢亦有所降匈奴使者、單于亦輒留漢使相當。漢方復收士馬、會驃騎將軍去病死、於是漢久不北擊胡。
一索隱。漢士物故。案。釋名云「漢以來謂死為『物故』、物就朽故也」。又魏臺訪議高堂崇對曰「聞之先師。物、無也。故、事也。言無復所能於事者也。」
數歲、伊稚斜單于立十三年死、子烏維立為單于。是歲、漢元鼎三年也。烏維單于立、而漢天子始出巡郡縣。其後漢方南誅兩越一、不擊匈奴、匈奴亦不侵入邊。
一正義。南越、東越。
烏維單于立三年、漢已滅南越、遣故太僕賀將萬五千騎出九原二千餘里、至浮苴井一而還、不見匈奴一人。漢又遣故從驃侯趙破奴萬餘騎出令居數千里、至匈河水二而還、亦不見匈奴一人。
一索隱。苴音子餘反。臣瓚云。「去九原二千里、見漢輿地圖。」
二索隱。臣瓚云。「水名、去令居千里。」
是時天子巡邊、至朔方、勒兵十八萬騎以見武節、而使郭吉風告單于。郭吉旣至匈奴、匈奴主客一問所使、郭吉禮卑言好、曰。「吾見單于而口言。」單于見吉、吉曰。「南越王頭已懸於漢北闕。今單于(能)卽〔能〕前與漢戰、天子自將兵待邊。單于卽不能、卽南面而臣於漢。何徒遠走、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、毋為也。」語卒而單于大怒、立斬主客見者、而留郭吉不歸、遷之北海上。二而單于終不肯為寇於漢邊、休養息士馬、習射獵、數使使於漢、好辭甘言求請和親。
一集解。韋昭曰。「主使來客官也。」 正義。官名、若鴻臚卿。
二正義。北海卽上海也、蘇武亦遷也。
漢使王烏等窺匈奴。匈奴法、漢使非去節而以墨黥其面者不得入穹廬。王烏、北地人、習胡俗、去其節、黥面、得入穹廬。單于愛之、詳許甘言、為遣其太子入漢為質、一以求和親。
一正義。音致。
漢使楊信於匈奴。是時漢東拔穢貉、朝鮮以為郡、一而西置酒泉郡二以鬲絕胡與羌通之路。漢又西通月氏、大夏、三又以公主妻烏孫王、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。又北益廣田至胘雷為塞四、而匈奴終不敢以為言。是歲、翕侯信死、漢用事者以匈奴為已弱、可臣從也。楊信為人剛直屈彊、素非貴臣、單于不親。單于欲召入、不肯去節、單于乃坐穹廬外見楊信。楊信旣見單于、說曰。「卽欲和親、以單于太子為質於漢。」單于曰。「非故約。故約、漢常遣翁主、給繒絮食物有品、以和親、而匈奴亦不擾邊。今乃欲反古、令吾太子為質、無幾矣。」五匈奴俗、見漢使非中貴人、其儒先六、以為欲說、折其辯。其少年、以為欲刺、折其氣。每漢使入匈奴、匈奴輒報償。漢留匈奴使、匈奴亦留漢使、必得當乃肯止。
一正義。卽玄菟、樂浪二郡。
二正義。今肅州。
三正義。漢書西域傳云。「大月氏國去長安城萬一千六百里、本居燉煌、祁連閒、冒頓單于破月氏、而老上單于殺月氏王、以頭為飲器、月氏乃遠去、過大宛西、擊大夏而臣之、都媯水北、為王庭也。」
四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胘雷、地名、在烏孫北。」
五正義。幾音記。言反古無所冀望也。
六集解。先、先生也。漢書作「儒生」也。
楊信旣歸、漢使王烏、而單于復妚以甘言、欲多得漢財物、紿謂王烏曰。「吾欲入漢見天子、面相約為兄弟。」王烏歸報漢、漢為單于築邸于長安。匈奴曰。「非得漢貴人使、吾不與誠語。」匈奴使其貴人至漢、病、漢予藥、欲愈之、不幸而死。而漢使路充國佩二千石印綬往使、因送其喪、厚葬直數千金、曰「此漢貴人也」。單于以為漢殺吾貴使者、乃留路充國不歸。諸所言者、單于特空紿王烏、殊無意入漢及遣太子來質。於是匈奴數使奇兵侵犯邊。漢乃拜郭昌為拔胡將軍、及浞野侯一屯朔方以東、備胡。路充國留匈奴三歲、單于死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趙破奴。
烏維單于立十歲而死、子烏師廬立為單于。一年少、號為兒單于。是歲元封六年也。自此之後、單于益西北、左方兵直雲中、右方直酒泉、燉煌郡。二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烏、一作『詹』。」
二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鐵勒國、匈奴冒頓之後、在突厥國北。樂勝州經秦長城、太羹長路正北、經沙磧、十三日行至其國。」
兒單于立、漢使兩使者、一弔單于、一弔右賢王、欲以乖其國。使者入匈奴、匈奴悉將致單于。單于怒而盡留漢使。漢使留匈奴者前後十餘輩、而匈奴使來、漢亦輒留相當。
是歲、漢使貳師將軍廣利西伐大宛、而令因杅一將軍敖築受降城。其冬、匈奴大雨雪、畜多飢寒死。兒單于年少、好殺伐、國人多不安。左大都尉欲殺單于、使人閒告漢曰。「我欲殺單于降漢、漢遠、卽兵來迎我、我卽發。」初、漢聞此言、故築受降城、猶以為遠。
一正義。音于。
其明年春、漢使浞野侯破奴將二萬餘騎出朔方西北二千餘里、期至浚稽山一而還。浞野侯旣至期而還、左大都尉欲發而覺、單于誅之、發左方兵擊浞野。浞野侯行捕首虜得數千人。還、未至受降城四百里、匈奴兵八萬騎圍之。浞野侯夜自出求水、匈奴閒捕、生得浞野侯、因急擊其軍。軍中郭縱為護、維王為渠、二相與謀曰。「及諸校尉畏亡將軍而誅之、莫相勸歸。」軍遂沒於匈奴。匈奴兒單于大喜、遂遣奇兵攻受降城。不能下、乃寇入邊而去。其明年、單于欲自攻受降城、未至、病死。
一索隱。應劭云。「在武威縣北。」
二正義。為渠帥也。
兒單于立三歲而死。子年少、匈奴乃立其季父烏維單于弟右賢王呴一犂湖為單于。是歲太初三年也。
一集解。音鉤、又音吁。 索隱。音鉤、又音吁。
呴犂湖單于立、漢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一數百里、遠者千餘里、築城鄣列亭二至廬朐、三而使游擊將軍韓說、長平侯衞伉屯其旁、使彊弩都尉路博德築居延澤上。四
一正義。卽五原郡榆林塞也。在勝州榆林縣四十里也。
二正義。顧胤云。「鄣、山中小城。亭、候望所居也。」
三集解。音衢、匈奴地名、又山名。 索隱。服虔云。「匈奴地名。」張晏云。「山名。」 正義。地理志云五原郡稒陽縣北出石門鄣、得光祿城、又西北得支就城、又西北得頭曼城、又西北得虖河城、又西北得宿虜城。按。卽築城鄣列亭至廬朐也。服虔云。「廬朐、匈奴地名也。」張晏云。「山名也。」
四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漢居延縣故城在甘州張掖縣東北一千五百三十里、有漢遮虜鄣、彊弩都尉路博德之所築。李陵敗、與士衆期至遮虜鄣、卽此也。長老傳云鄣北百八十里、直居延之西北、是李陵戰地也。」
其秋、匈奴大入定襄、雲中、殺略數千人、敗數二千石而去、行破壞光祿所築城列亭鄣。又使右賢王入酒泉、張掖、略數千人。會任文一擊救、盡復失所得而去。是歲、貳師將軍破大宛、斬其王而還。匈奴欲遮之、不能至。其冬、欲攻受降城、會單于病死。
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漢將也。」
呴犂湖單于立一歲死。匈奴乃立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一侯為單于。
一索隱。上音子餘反、下音低。
漢旣誅大宛、威震外國。天子意欲遂困胡、乃下詔曰。「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、高后時單于書絕悖逆。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、春秋大之。」一是歲太初四年也。
一集解。公羊傳曰。「九世猶可以復讎乎。曰雖百世可也。」
且鞮侯單于旣立、盡歸漢使之不降者。路充國等得歸。單于初立、恐漢襲之、乃自謂「我兒子、安敢望漢天子。漢天子、我丈人行一也」。漢遣中郎將蘇武厚幣賂遺單于。單于益驕、禮甚倨、非漢所望也。其明年、浞野侯破奴得亡歸漢。
一正義。胡朗反。
其明年、漢使貳師將軍廣利以三萬騎出酒泉、擊右賢王於天山、一得胡首虜萬餘級而還。匈奴大圍貳師將軍、幾不脫。漢兵物故什六七。漢復使因杅將軍敖出西河、與彊弩都尉會涿涂山、二毋所得。又使騎都尉李陵將步騎五千人、出居延北千餘里、與單于會、合戰、陵所殺傷萬餘人、兵及食盡、欲解歸、匈奴圍陵、陵降匈奴、其兵遂沒、得還者四百人。單于乃貴陵、以其女妻之。
一正義。在伊州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涂音邪。」 索隱。涿音卓。涂音以奢反。 正義。匈奴中山也。
後二歲、復使貳師將軍將六萬騎、步兵十萬、出朔方。彊弩都尉路博德將萬餘人、與貳師會。游擊將軍說將步騎三萬人、出五原。因杅將軍敖將萬騎步兵三萬人、出鴈門。匈奴聞、悉遠其累重於余吾水北、一而單于以十萬騎待水南、與貳師將軍接戰。貳師乃解而引歸、與單于連戰十餘日。貳師聞其家以巫蠱族滅、因幷衆降匈奴、二得來還千人一兩人耳。游擊說無所得。因杅敖與左賢王戰、不利、引歸。是歲三漢兵之出擊匈奴者不得言功多少、功不得御。四有詔捕太醫令隨但、言貳師將軍家室族滅、使廣利得降匈奴。五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余、一作『斜』、音邪。」 索隱。徐廣云。「一作『斜』、音邪。」山海經云。「北鮮之山、鮮水出焉、北流注余吾。」 正義。累、力為反。重、丈用反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案史記將相年表及漢書、征和二年、巫蠱始起。三年、廣利與商丘成出擊胡軍、敗、乃降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天漢四年。」 正義。自此以下、上至貳師聞其家、非天漢四年事、似錯誤、人所知。
四正義。御音語。其功不得相御當也。
五索隱。漢書云。「明年、且鞮死、長子狐鹿姑單于立」。張晏云。「自狐鹿姑單于已下、皆劉向、褚先生所錄、班彪又撰而次之、所以漢書匈奴傳有上下兩卷。」
太史公曰。孔氏著春秋、隱桓之閒則章、至定哀之際則微、一為其切當世之文而罔褒、忌諱之辭也。二世俗之言匈奴者、患其徼一時之權、三而務妚納其說、四以便偏指、不參五彼己。將率六席中國廣大、氣奮、人主因以決策、是以建功不深。堯雖賢、興事業不成、得禹而九州寧。七且欲興聖統、唯在擇任將相哉。唯在擇任將相哉。
一索隱。案。諱國惡、禮也。仲尼仕於定哀、故其著春秋、不切論當世而微其詞也。
二索隱。案。罔著、無也。謂其無實而褒之是也、忌諱當代故也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徼音皎。」 索隱。按。徐音皎、劉伯莊音叫、皆非也。按其字宜音僥。徼者、求也、言求一時權寵。
四索隱。音稅。
五索隱。案。謂說者謀匈奴、皆患其直徼求一時權幸、但務諂進其說、以自便其偏指、不參詳終始利害也。
六集解。詩云。「彼己之子。」 索隱。彼己者、猶詩人譏詞云「彼己之子」是也。將率則指樊噲、衞、霍等也。
七正義。言堯雖賢聖、不能獨理、得禹而九州安寧。以刺武帝不能擇賢將相、而務諂納小人浮說、多伐匈奴、故壞齊民。故太史公引禹聖成其太平、以攻當代之罪。
索隱述贊。獫狁、薰粥、居于北邊。旣稱夏裔、式憬周篇。頗隨畜牧、屢擾塵煙。爰自冒頓、尤聚控弦。雖空帑藏、未盡中權。